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对国家文化公园主要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爬梳和适当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家文化公园研究步入快车道,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从理论初探走向因应实践、引领实践的发展趋势:在四大递次出现的热点主题中,基础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但从不同理论视角推动范式构建的努力仍在进行时。而五大公园实践研究、建设管理研究、文旅融合研究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后来居上,表现出学术研究对实践需求的灵敏回应。同时,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深化实践要求学术研究以更深入、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建构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共识,探索统一规范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模式和路径以及推广运用更为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领域内研究的发展方向。
433 | 0 | 13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Isne J.Our National Park Policy[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13.
[2]Miles C J.Guardians Of The Parks:A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Parks And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2022.
[3]Sax Joseph L.Mountains Without Handrails:Reflections on the National Park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0.
[4]Frazier R N.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Fifth Editio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20.
[5]Alfred Runte.The National Park Idea:Origins and Paradox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J].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7,21(2):64-75.
[6]周庆富.国家文化公园40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7]韩子勇.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8]高佳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100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3.
[9]姜师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100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3.
[10]裴恒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00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3.
[11]程遂营.黄河国家公园100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3.
[12]李后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3.
[13]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总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
[14]李颖邹,邹统钎,付冰,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15]王欣,李莹,邹统钎,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16]吴丽云,吕莉,赵英英,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17]李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2.
[18]邹统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3.
[19]李洪波.国家文化公园核心价值诠释[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4.
[20]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与机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4.
[21]冯凌.国家文化公园遗产可持续利用[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4.
[22]李嘉姗.国家文化公园国际化战略[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4.
[23]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中国案例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2.
[24]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经典案例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1.
[25]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国际案例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1.
[26]傅才武.读懂国家文化公园[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
[27]董耀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2.
[28]祁述裕,邹统钎,傅才武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热中的冷思考:现状、问题及对策[J].探索与争鸣,2022(06):4+177.
[29]戴俊骋.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的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23,38(06):40-51.
[30]王学斌.什么是“国家文化公园”[N].学习时报,2021-08-16(02).
[31]龚道德.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缘起与特质解读[J].中国园林,2021,37(06):38-42.
[32]孙华.国家文化公园初论——概念、类型、特征与建设[J].中国文化遗产,2021(05):4-14.
[33]李树信.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价值及实现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3):152-155.
[34]田美玲,方世明,寇圆圆.基于文化IP解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4,43(01):74-80.
[35]安倬霖,周尚意.文化遗产如何建构国家认同?——基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案例分析[J].中国生态旅游,2023,13(03):408-419.
[36]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J].旅游学刊,2021,36(01):14-26.
[37]唐承财,黄梓若,王逸菲,等.文化强国战略下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述评与展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06):1-10.
[38]范周,祁吟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导向下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22,(08):71-77.
[39]刘庆柱,汤羽扬,张朝枝,等.笔谈: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定位、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J].中国文化遗产,2021,(05):15-27.
[40]傅才武,魏冀.中华文化传承视野下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定位及政策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34-47.
[41]钟晟.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J].江汉论坛,2022(03):139-144.
[42]程惠哲.从公共文化空间到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文化空间既要“好看”也要“好用”[J].人民论坛,2017(29):132-133.
[43]冷志明.国家文化公园的“国家性”建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05):85-92.
[44]赵云,赵荣.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实现过程与评估框架[J].东南文化,2020,(04):6-12+190-191.
[45]邹统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的锚定与具化机制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6):27-34+153.
[46]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05):42-52.
[47]王庆生,明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其国家认同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1(S1):157-163.
[48]张祝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代价值、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03):154-161.
[49]傅才武,程玉梅.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构建的历史逻辑[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2,7(02):41-53.
[50]李磊,陶卓民,赖志城,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及其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7):1811-1824.
[51]白翠玲,武笑玺,牟丽君,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管理体制研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1,44(02):127-134.
[52]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J].探索与争鸣,2022(6):8-11.
[53]邹统钎,韩全,李颖.国家文化公园:理论溯源、现实问题与制度探索[J].东南文化,2022,(01):8-15.
[54]何银春,陈果,曾斌丹,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42(06):93-100.
[55]邹统钎,韩全,常东芳.中国国家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比较及其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9):2283-2295.
[56]苗长虹.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从自然保护中学到什么——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J].探索与争鸣,2022(06):21-23.
[57]祁述裕.国家文化公园:效果如何符合初衷[J].探索与争鸣,2022(06):5-7.
[58]中国旅游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EB/OL].(2021-11-11)[2024-04-09].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343408.
[59]梅长青,尹峻,赵兴,等.基于产品差异化视角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2,7(01):41-50.
[60]吴承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区域不平衡及发展路径问题[J].探索与争鸣,2022(06):15-17.
[61]付佳明,戴林琳.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路径探索[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9):2312-2331.
[62]王秀伟,白栎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与路径探索——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双重理论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21,(10):72-80+157-158.
[63]韩宜轩.重组与聚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景观建构[J].中国文化遗产,2023,(03):99-103.
[64]蒋金桦,张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长征文旅空间的重构研究——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为例[J].旅游论坛,2021,14(06):81-92.
[65]吴殿廷,刘宏红,王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现实误区及改进途径[J].开发研究,2021(03):1-7.
[66]范周.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向度和建设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3):48-55.
[67]吴承忠,彭建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央地关系研究——基于制度堕距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6):44-56.
[68]刘敏,张晓莉.国家文化公园: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到区域协调发展[J].开发研究,2022,(03):1-10.
[69]王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的现状审视与完善进路[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9):2332-2344.
[70]傅才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地方激励问题[J].探索与争鸣,2022(06):12-14.
[71]吴丽云,常梦倩.国家文化公园遴选标准的国际经验借鉴[J].环境经济,2020(Z2):72-75.
[72]刘容.构建国家文化公园中国特色的缘起及路径研究[J].中国名城,2023,37(09):18-23.
[73]秦宗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的五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22,(03):162-170.
[74]樊潇飞,Kim Kyung Yee.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问题与优化[J].社会科学家,2022,(12):51-57.
[75]郑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博物馆的文旅融合发展——基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22,(05):88-92+127.
[76]程遂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水平差异归因与路径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6):19-26+152-153.
[77]覃锦旋,王忠君.基于场景理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以北京玉河段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S2):135-139.
[78]陈波,庞亚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场景表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05):66-80.
[79]李哲,赵恒毅,曹银银,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解析——以红25军长征沿线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02):73-81.
[80]李广宏,胡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22,32(03):18-26.
[81]李渌,徐珊珊,何景明.文化记忆与乡村振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社区参与——基于贵州省清镇市观游村索桥红军渡的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22,36(03):72-90.
[82]戴靖怡,黄潇婷,孙晋坤,等.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者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为例[J].旅游学刊,2023,38(01):31-41.
[83]刘雪芬.长江流域纪念场域空间要素与游客感受联结分析——基于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考[J].理论月刊,2023,(09):94-103.
[84]Crang M,Tolia-Kelly D P.Nation,Race,and Affect:Senses and Sensibilities at National Heritage Sit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0,42(10):2315-2331.
[85]Ramkissoon H,Smith L D G,Weiler B.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place satisfaction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an Australian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3,21(3):434-457.
[86]Ramkissoon H,Mavondo F,Uysal M.Social involvement and park citizenship as moderators for quality-of-life in a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7,26(3):341-361.
[87]Lee C K,Han S Y.Estimating the use and preservation values of national parks' tourism resources using a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5):531-540.
[88]Mayer M,Müller M,Woltering M,et a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six German national par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7(2):73-82.
[89]Ramkissoon H,Mavondo F,Uysal M.Social involvement and park citizenship as moderators for quality-of-life in a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7,26(3):341-361.
(1)后文中,CSSCI索引期刊及北大核心索引期刊统称“核心期刊”,在该类期刊上刊发的论文统称“核心期刊论文”。
基本信息:
DOI:10.19468/j.cnki.2096-1987.2024.04.002
中图分类号:G122;G353.1
引用信息:
[1]彭雷霆,皮彦芳.从理论初探走向因应实践与引领实践——国家文化公园研究演进方向[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4,9(04):18-35.DOI:10.19468/j.cnki.2096-1987.2024.04.002.
基金信息: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实践路径研究”(23DY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