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2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渊源、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
卢鹏;俞祖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成果和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渊源。在科学内涵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贯彻“第二个结合”,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价值意蕴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为全球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集中体现:早期广交会展览的文化策略研究
朱天啸;早期广交会通过展览向来宾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物质文化的研究思路启发了研究者用新的视角观察广交会的展览,特别是展览中所运用的文化策略。展览将社会主义的理念“可视化”,通过科技、医疗、社会改造、商品陈列等物质载体表现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广交会的展览传达了当时中国所实践的社会理念,如自力更生、民族平等、改造自然等。展览将商品与生产者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展览与交易会的主旨相适应,活跃了会场的交易氛围,增进了参观者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早期广交会的展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论大唐气象与杜甫律诗
蔡宗齐;本文探讨了唐诗美感的生成机制与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语言分析(如句法、韵律、意象)揭示诗歌“所以然”,并主张融合中西学术方法,将传统诗学与西方理论结合,以促进唐诗的跨文化理解。本文以杜甫《春望》《江汉》《登岳阳楼》《登高》为例,剖析其律诗中的创新手法,认为题评句结构打破了主谓逻辑,虚实结合深化了情感层次,而时空对比则凸显了家国情怀,最终实现了大唐气象中“物我交融”的美学境界。并进一步指出,目前杜甫诗歌的海外传播面临着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的挑战。因此,本文主张通过数字化媒介、学术通俗化及跨文化阐释策略,推动高质量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研究:内涵认识、问题分析与路径探索
龚鹏飞;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就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主题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担当职责。各出版单位应深刻理解主题出版的内涵与价值,全面认识新形势下主题出版遇到的挑战与问题,积极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优化主题出版选题策划机制,健全主题出版行业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构建主题出版产业链体系,创新主题出版融合发展方式,为党和人民奉献更多主题出版精品力作。
电子竞技地域化共生体:理论逻辑与革新路径
张军;罗楚茵;电子竞技地域化共生体当下面临着三重现实诉求。电子竞技地域化是大规模、多层次、多属性的关系构建,涉及复杂的主体关系,其共生体是由所在地政府、电子竞技市场和电子竞技消费受众等共生单元搭成的共生底座,其内生的运作机制构成了特定的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各主体在追求电子竞技地域化的效益最大化时,应该基于共生理论的原则,通过完善赛事形式、丰富赛事内容,实现多元化赛事独立性的提升;通过健全基础设施、构建新主场文化,以重塑在地文化的价值实现;通过开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展多元化的城市形象传播;通过全过程的秩序体系、理清多主体权责的监管以完善监管治理体系,促进当地电竞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超越流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的形成机制及破解路径研究
张灵均;彭雷霆;流动是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乡村社会各种要素大流动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的问题愈发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动引发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变革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安排的冲突与张力,流动乡村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时空制度错位、内在价值逻辑冲突与外在需求满足效用弱化等导致了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参与。破解“弱参与”问题,需要构建“脱域化”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即实现由定时定点供给到全时全域覆盖、由统一制式供给到分众定制,并重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价值。
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与实践——基于河南省宝丰县Q村的案例分析
李国东;构建一个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乡村社会组织不可或缺。长期以来,随着国家资源输入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以及乡村人口的频繁流动,造成乡村治理政府“失灵”和乡村“空心化”,致使乡村治理共同体式微和衰败。重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有力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河南省宝丰县一个村庄的实地考察,采取交叉学科对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共同体的重建机制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机制是同构的。在基层党建引领和政府协调下,政府与社会、村内与村外、乡村与城乡以及各治理主体之间资源互补、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建的基础。乡村治理共同体在促进乡村文化价值重构、组织共识凝聚、公共利益塑造过程中的协同治理则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语言意识形态与语言教育
于东兴;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语言意识形态,都是经常被用到但往往指向多重复杂内涵的概念。本文尝试对这对概念进行梳理,进而勾勒出一个从意识形态到语言意识形态的演化关系,并从社交语用、文学、新闻和教育等几个维度来透视语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教育或文化价值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机构认可的语言教育是确保其合法性的重要工具。研究语言意识形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介于语言和社会理论之间的急需桥梁。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的意识形态,是目前语言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中涉及最多的主题,不同的英语意识形态观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的结果;这表明语言意识形态是分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和概括。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透过英语意识形态研究可以发现,在中国英语的工具作用本质上从未改变。但从根本上,学习一种语言,无论该语言是否处于主导地位,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接触,成为一个熟练语言使用者的过程,这也是个人通过语言教育和文化接触构建自我身份的过程。
优化称谓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以我国企业名称中区别性称呼的英译为例
付永钢;企业名称中的区别性称呼是同行业或同区域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关键词语,也是企业软实力的一个方面。我国企业名称区别性称呼表现出的语言和语用特征主要是用字较少,使用名词或形容词加名词以及双形容词的情况最多,好用语义豪迈大气、吉祥如意和美丽漂亮的词语。现阶段我国企业名称区别性称呼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拼写或拼音转写、音译和语义表达方面,对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存在不利影响。针对我国企业名称区别性称呼的语言和语用特征以及目前英译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建议使用汉语拼音转写、音译、直译、意译、创新翻译等策略与方法对译文加以优化,为提升企业软实力助一臂之力。
设计、原住民文化与澳大利亚软实力——对话梅根·凯利教授
许建;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著名视觉传达设计师梅根·凯丽教授的深度访谈,探讨了原住民设计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访谈深入探讨了三个方面:在设计伦理层面,分析了原住民知识体系的保护机制与商业化风险;在文化实践层面,论述了设计作为公共教育媒介对促进文化理解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战略层面,剖析了原住民文化如何通过设计创新转化为澳大利亚的软实力资源。凯丽教授还特别展望了跨国设计合作的前景,并为跨文化受众提供了接触原住民文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