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期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调查路径与实践新探
马树华;滕浩然;任环宇;调查研究是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也是目前较为薄弱的领域。既有的文化遗产调查大多以价值导向、行业导向、名录导向和消费导向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海洋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风格的遗产形态,这些既有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因此,不拘泥于单一导向,从元问题出发,遵循“审慎舍弃”原则,围绕“三板块”和“六要素”展开调查研究,回到海洋文化遗产生成的现场与本源,发掘海洋文化遗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探索海洋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国家战略、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学术创新等层面的参考。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论内涵、生产机理与价值表征
陈波;张靖煜;公共文化空间受历史脉络、社会变迁及空间功能重构的影响,逐渐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功能到复合生态的转变,形成兼具动态性与变迁性、公共性与文化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发挥文化教育与传承、社区凝聚与社会治理、产业创新的功能。立足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本文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生产结构层划分为物质生产层、精神生产层及社会生产层,三者互构共生,动态平衡,螺旋演进。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及社会结构变革的推动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政企协同的深度整合模式、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模式、科技驱动的创新路径模式及跨界融合的资源共享模式,并从空间实践维度、空间表征维度和表征空间维度进行表达,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意义与价值表征。
“十四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评述与展望
寇垠;李妍;张宇骜;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员,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服务质量、运行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基于此,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本文厘清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关系,剖析了空间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建议。
新媒体平台服务党建宣传的可行性、挑战及对策研究——基于“哔哩哔哩”的学术考察
谷秀青;肖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随着宣传平台的不断转换,新媒体逐步成为党建宣传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哔哩哔哩为例,考察其主体用户、独有优势与党建宣传融合的可行性,并指出哔哩哔哩的党建宣传独具特色:在内容上设置固定板块与特色板块,在形式上呈现短视频、UP主、专栏等多元一体化模式,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在党建宣传和哔哩哔哩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网络环境治理、价值观引导等新媒体共性问题,又要面对由各自特点所导致的内容整合、人才培养、领域建设等独特问题。本文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新时代做好党建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生成逻辑、内容体系与当代价值
刘艳房;王金友;毛泽东虽没有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对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探索与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缘起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中,产生于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求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经验中,证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探索中。这一思想始终着眼于“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何以可能、何以必须、何以可为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明确了清晰的目标路径与理论遵循、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抑一扬:政治话语关键词“崛起”与“复兴”比较研究
方清明;何晓琳;政治话语关键词的择用,事关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表现。本文主要从关键词研究视角比较“崛起”与“复兴”,发现二者在当代政治话语的使用中一抑一扬,存在较大差异。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崛起”在语义特征上是一种向上动态的势头和过程,给人一种急速爬坡上升的感觉,强调从无到有,短时期的快速强大,凸显了竞争性与排他性,加之本源义影响,导致其用法被抑制。“复兴”在政治话语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构成“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定式话语,用法得到提倡。政治话语关键词的语言内涵值得深入研究,语言学研究对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政治话语关键词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对“革命文化”概念兴起的学术史审理及文化方法论启示
赵亮;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发展史中,“革命文化”概念出现较早,但其真正的兴起流行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个时期,革命文化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兴起繁盛,学界研究突破单纯从“文教娱”范围把握革命文化涵指、功能、价值和实践路径的局限,持续致力于“革命文化”概念的学理性系统性建构,不断丰富拓新革命文化的学术意象,是执政党不断提升强化关于革命文化的认识、意志和决策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从学术史角度梳理审视“革命文化”概念的兴起演变过程,深入发现执政党与学界关于革命文化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的互动生成过程,更重要的是发现文化哲学、文艺文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与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同参与、“跨域”推动革命文化研究创新进展的学术史事实,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能更自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意义上,推动革命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守正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要向上看,更要向下看——金元浦教授访谈录
胡晨冉;自2002年文化产业正式被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已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里,我国文化产业学者孜孜不倦、筚路蓝缕,为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文化产业学科付出了重要的理论实践。为保留重要口述学术史料、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水平,本刊编辑部自2022年第5期开始,特陆续推出“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史”系列访谈。本期受访人为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访谈者为本刊通讯员胡晨冉。之于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史而言,金元浦这个名字既具有标杆意义,更具有符号意味。从学术成果的质量、数量与影响力而言,三十余年来,金元浦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出版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产生了自成一家并见证时代的标杆性学术意义。而且,金元浦还是最早推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理论化研究的学者。早在1994年,金元浦发表于权威期刊?文艺理论研究?的论文?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第一声春雷”,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一。之后,他又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文化研究?卷主编,并曾担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公认为“中国创意产业理论之父”。
新时代中国工业遗产国际传播刍议
曹福然;马雨墨;“工业遗产”已作为新时代中国的现实性需要和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诉求而在公共话语和传播体系中被形塑和激活,并基于“现代性”“创新性”“融通性”阐释和传播科技文明的中国工业贡献和百年求索的中国工业奇迹。同时,中国工业遗产在政策、经济、机制等方面已关联于新时代而型塑较好的国际传播基础,并分别具有和指向7个方面的文化条件及实践路径,还蕴含和构建6大文化价值和4层级目标体系。
从中国工业遗产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李然;梁梅;工业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创造的中国工业文明的生动见证,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工业遗产蕴含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价值理念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相生相成,成为了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阐释工业遗产蕴含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理解中华民族工业文明基因的自我赓续,有利于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荡中华文明新活力。